第(2/3)页 如今他日子越过越美,更加惜命。 …… 日子一晃到了六月。 阁老万安的儿子万翼突然上了道奏折,说是榆林东西营堡及调遣京营各处军马六万有余,日费粮饷草料以数万计,从内地运粮草过去耗费人力物力,从边关购买则价直腾贵,导致民不聊生、流民四窜,建议把这些京营官军一部分留在原地,自产自耕,由本地解决粮草。 朱见深从谏如流。 会昌侯等看到那些留在九边的将士名单,心里凉了一大半。 他不得不佩服皇帝和万安阁老打得一手好牌。 那从京营带出去的一万官军之中,有一半是拥护外戚党的铁杆死党。 皇帝和抚宁侯朱永演了一出剿灭草原鞑虏的好戏,把外戚党的铁杆官军调了一部分出京,又把他们永远地留在了边关。 若是留在一处也还罢了,这些人被拆散,编到九边各个关镇里,被派去耕地种田,由趾高气昂的京营官军,变成了在边塞吹风喝沙的耕田将士。 有什么比兵不血刃更能瓦解众人的意志的? 来会昌侯府闹事哭诉的将士家眷不计其数,集体让会昌侯府给个说法。 会昌侯只好舔着老脸进宫找皇帝理论。 皇帝压根就不见人,只让内侍传旨:名单是在外的将领和兵部拟的,要找找兵部去! 兵部说,别的官军也在当地加入编制了,没见得闹,怎么偏你们就闹个不停?真是反了天了! 要想回京,也成,剥夺一切职务,回京当个大头兵! 这一招,把那些闹事的家属吓住了。 能上兵部闹事的,都是家里有背景、在官军里也混上了一官半职的。如今要打回原形,自然不能接受。 当然,也有一小部分狠人,接受了回京的苛刻条件。 那些拥护会昌侯的外戚党傻了眼了。 他们这回明白,拥护了外戚党,跟着皇帝对着来,是没什么好果子吃的。 去年皇帝在教场吃了个大亏,如今就报复回去了。 第(2/3)页